海南食品安全网

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

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11-01 11:34:34 来源:互联网

“经常消化不良,吃点益生菌”“有病治病,没病强身”……近年来,越来越多产品倡导“益生菌”概念,宣传其健康饮食理念。不过,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近日发文表示,益生菌有五大食品安全风险,真是这样吗?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益生菌呢?

益生菌产品销售火爆

益生菌产品到底有多火?《生命时报》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连锁超市,在乳制品销售区,含益生菌的酸奶就有20多种;超市2楼,销有各类含益生菌的饼干、奶粉、糖果。在国内某电商超市,记者检索“益生菌”关键字,产品种类更是不可计数,甚至连猫粮、狗粮中都添加了益生菌。产品剂型包括液体、粉状、片状等,不仅能口服,还可外用,主要面向儿童、青少年、老人、产孕期妇女等人群,多数产品称能“提高免疫力”“改善阴道瘙痒”等,每家店铺月销量都在几百单到几千单不等。

全球市场信息提供商欧睿国际最新数据显示,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约400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3192亿元)。相关报告显示,我国益生菌市场发展前景巨大,2020年产品规模将接近850亿元人民币。益生菌为什么这么火?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认为,这主要由市场决定。一方面,公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。益生菌作为一种可能对健康有益的产品,自然受到追捧。另一方面,益生菌火爆,跟商业推动分不开。很多商家认为,益生菌产品是个利润点。

益生菌一直是医疗界的研究热点。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“活性微生物”,在食品制造方面,人们熟悉的大部分益生菌种类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人类饮食中,比如酸奶、泡菜等,长期食用证明了其安全性。也有不少证据表明,特定益生菌对特定适应证是有效的,世界胃肠病学组织(WGO)2011年提出,益生菌在缓解腹泻、便秘等方面有“强有力的证据支持”;2017年WGO再次指出益生菌可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。

诸多争议里的三个事实

益生菌相关产品五花八门。一些商家过度宣传、夸大功能,号称其“包治百病”,致使有关益生菌功效的争论从未休止。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就刊文指出益生菌存在五大风险因素:缺乏严格的功效性、安全性认定标准;大多数益生菌菌种作用缺乏证据;相关产品鲜少提及过敏等潜在风险;可能存在菌株污染问题;缺乏一致的监管框架。

就此,本报记者向中国专家求证。阮光锋认为,这五条危害,有不少是担心益生菌的安全性。其实,其安全性还是可以放心的。不仅有大量权威研究报道支持,目前其已被欧洲食品安全局(EFSA)、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(FDA)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权威官方机构认可为“公认为安全”及可应用于食品的菌种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也表示,客观来说,在现有的规范生产和冷链运输的条件下,益生菌导致的过敏或感染事件,以及菌株污染的问题几乎不存在。只不过对相关菌株可能缺乏更多的实证研究,可能存在一定风险。目前最常用的乳酸菌、双歧杆菌、芽孢杆菌、酵母菌等,其功效是比较明确的。

关于益生菌的诸多争议,两位专家总结了三个事实:

不能作为治疗使用。阮光锋说,益生菌作为食品,可提供一定的预防和干预的健康作用,但不能取代药物治疗。

功效因人而异。目前,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,很难给出标准答案。益生菌的功效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个体特异性,难说对每个人都有效。不同种属的菌株,其生理、代谢存在一定差异,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。大量研究表明,同种属的不同菌株其功能也存在着巨大差异。

效果受多重因素影响。阮光锋表示,益生菌发挥作用要看宿主的基因型、生活环境、饮食等多种因素,这些均可影响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系统、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。目前个性化的益生菌干预研究刚刚起步,研究成果还无法指导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挑选益生菌产品。

补不补看个人

目前,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鱼龙混杂,质量参差不齐,菌株来源不明,且缺乏科学的研究验证,大多认为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是益生菌的代名词,没有菌株意识,亟需完善益生菌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来规范益生菌行业。阮光锋建议,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,进一步规范相关产品。科技界和产业界应加强关注益生菌的个体差异性,加大研究。消费者应正视益生菌的功能,不要迷信。

健康人需不需要补充益生菌?何计国表示,作为一种普通食品,食用一些益生菌产品并无不可。但不要过分迷信益生菌的“神奇功效”,对于具有功能性的保健食品,我国的统一认证标准是“小蓝帽标志”,所以使用或购买保健食品之前要认真观察外包装。

阮光锋认为,补不补完全看消费者个人意愿。从安全角度,吃这类产品不会有很大问题。从风味看,益生菌食品是一种美味,比如酸奶。此外,要想获得有益的益生菌补充,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特定菌种、足够数量、活菌。目前来看,益生菌对人体的健康功效大多尚在研究中。益生菌食品所含的有益菌很难通过胃液(PH值仅0.9~1.8,属于强酸)进入肠道发挥作用,即使通过胃液的考验,最后进入肠道的活菌量也非常少。▲(高 阳)

版权所有: 海南食品饮料网 Copyright(c) 2016-2019r.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8014680号
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来信通知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,谢谢!邮箱:fw@service.com
海南食品饮料网打造全国快消食品招商代理信息服务平台,食品进出口招商代理、小食品招商代理经销商、食品饮料招商代理网站,免费服务让食品企业诚招代理商买卖最好的食品。
未经海南食品饮料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